您現在的位置:格拉斯哥華文學校首頁 > 最新消息 > 文章

蘇格蘭歲月崢嶸

發布時間:2014-09-12
周福生 格拉斯哥華文學校 校長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八日蘇格蘭將會舉行一個歷史性的獨立公投, 對蘇格蘭公民來說, 這將會是一個重大的抉擇: 同意或不同, 他們的選向也將會直接改變蘇格蘭的未來命運. 很多人都猜想不透: 好好的, 為什麼蘇格蘭要獨立? 尤其是英格蘭的公民, 十之八九都不會贊成蘇格蘭獨立, 但可惜他們沒有投票的權利. 古語有雲: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 歷史可以幫助辨別是非, 決定取向, 但對一些為了本身利益而惘顧歷史或甚至篡改歷史的人來說就不在話下. 我們試從歷史的角度來了解一下蘇格蘭的獨立理念, 或許您會有一個不同的看法!

公元43年, 羅馬帝國佔領英格蘭, 成立「不列顛尼亞」Britannia, 把北部比克特人居住的地方統稱為「加裏多尼亞」Caledonia. 五百多年後, 愛爾蘭蘇格特人佔領高地, 逐漸擴展而成為內地的主要居民, 他們的基本語言是蓋爾語Gaelic. 其他較少數的民族有居於低地的不列頓Britons和哥德丁人Gododins, 還有從英格蘭而來的安格魯人和後來入侵蘇格蘭西岸然後定居下來的北歐維京人, 不同的文化習俗, 語言和信仰, 形成蘇格蘭一個獨特的多元文化之地.

公元843年, 肯尼夫一世Kenneth統一了蘇格特人和比克特人, 成為阿爾巴Alba的第一任國王, 後改稱「蘇格蘭」. 數百年來,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邊界擾攘不息, 歷代英王都極有將蘇格蘭併入版圖之意.

1286年, 蘇格蘭王亞歷山大三世意外身亡, 而他唯一的繼承人年僅四歲的小孫女瑪格麗也突然病逝, 蘇格蘭頓時進入了一個無主狀態. 英王愛德華一世乘虛而入, 派駐軍隊, 準備奪取江山. 蘇格蘭為求自保, 與法國簽訂盟約. 為此, 愛德華起兵攻打蘇格蘭. 這時, 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應運而生, 他驍勇善戰, 屢挫英軍, 給英王帶來莫大的煩惱. 1314年, 羅伯特布魯斯在班諾本大敗英軍, 奠定了蘇格蘭獨立的局面. 1328年, 英蘇簽訂和約, 承認蘇格蘭為獨立主權國, 但蘇格蘭必須賠款十萬英鎊. 幾年後, 愛德華三世再次攻打蘇格蘭, 結果大偉二世被俘, 最終也是賠款了事. 經過了兩次獨立戰爭, 蘇格蘭人對追求獨立的意願表露無遺.

1371年, 蘇格蘭開始了長達三百四十多年的斯圖亞特王朝Stewart Dynasty. 1503年, 詹姆斯四世迎娶英王亨利七世的女兒, 與英格蘭「都鐸王朝」結下血緣關係. 但是, 當英格蘭與法國交戰之時, 詹姆斯為了遵守與法國的老盟約, 逼不得已向英格蘭宣戰, 結果戰死沙場. 然而, 詹姆斯五世繼續靠攏法國, 盡量擺脫英格蘭的陰影.

1544年, 為了加強對蘇格蘭的控制, 英王亨利八世為幼兒愛德華與只有兩歲的瑪麗女王提婚, 但遭到蘇格蘭議會的反對, 導致「搶親」事件, 戰爭不斷, 最終瑪麗被接到法國去了. 1559年, 瑪麗貴為法國王後, 可惜只過了一年, 丈夫辭世, 瑪麗於是返回蘇格蘭. 適逢其時, 蘇格蘭宗教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企圖擺脫羅馬天主教, 疏遠與法國的關係. 瑪麗雖然仍是女王身份, 但已無能力控制正在改變的局面. 四年後, 瑪麗再婚, 誕下了詹姆斯六世. 由於宗教的分歧和在權力鬥爭之下, 瑪麗被迫遜位其子, 最終也難逃被斬首的厄運.

1603年, 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逝世, 因無子嗣, 由血緣最親的蘇格蘭王詹姆斯六世繼位為英王詹姆斯一世, 形成一個異邦共主的局面. 然而, 蘇格蘭仍然維持著自己的議會和政治經濟體系. 1642年, 英國內戰爆發, 國會新教軍統領克倫威爾舉兵攻打蘇格蘭, 導致烽煙四起, 國破家亡, 結果查爾斯一世如其祖母瑪麗女王一樣被送上斷頭臺. 隨著他的兒子被擁立為查爾斯二世, 成為了最後一個在蘇格蘭嘉冕的國王, 為此英蘇再動幹戈, 結果查爾斯二世被迫流亡海外.

1688年, 充滿宗教色彩的「光榮革命」爆發, 英王詹姆斯二世 (即蘇格蘭詹姆斯七世)被罷黜, 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被英議會擁立為王, 直至1707年英蘇合併之前, 兩國仍然維持著共戴一主的局面. 1745年, 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在法國的挑撥下圖謀復辟, 庫魯頓一役, 高地族人勢力盡被瓦解, 風笛, 花格布裙一度被禁, 從此內亂平定.

總括來說, 蘇格蘭國小力弱, 多次吃了敗仗, 但卻讓蘇格蘭人的民族主義和獨立意識更加強烈。

-------------

早於中世紀時代, 相對歐洲各國來說, 蘇格蘭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地方. 國內生產力弱, 人民多自給自足. 從十四世紀開始, 蘇格蘭已經有羊毛, 布料和皮革等出口到歐洲一些國家, 但數量有限.

十六世紀蘇格蘭鼠疫蔓延, 死亡人數難以估計, 人口降至五十萬左右; 又加上農產失收, 物價騰貴, 人民生活困苦. 十七世紀, 內戰連綿, 大部份的農田被毀, 饑荒瀕現.

1651年, 一向對蘇格蘭虎視眈眈的英國通過《航海條例》, 目的在壟斷海外殖民地貿易, 限制蘇格蘭與這些屬地的貿易往來. 雖然如此, 蘇格蘭也在千方百計尋求出路. 查爾斯二世復辟之後, 蘇格蘭經濟稍露曙光, 畜牧耕作有所改善, 鹽, 煤, 亞麻,羊毛和皮革的出口也漸有起色. 1674年, 成功從美洲進口了第一批煙草, 讓格拉斯哥有機會發展成為蘇格蘭的第一商埠, 可惜只是一個短暫的繁榮. 世紀末年, 蘇格蘭的經濟漸走下坡. 史學家稱這個時期為蘇格蘭的「七苦年」. 出口貿易跌至低谷, 農產失收, 人口流失, 經濟大受打擊. 蘇格蘭議會就嚴峻的局面作出緊急應對, 包括設立蘇格蘭銀行, 並成立海外投資公司, 募集資金, 進行達瑞恩計劃Darien Scheme, 在中美洲巴拿馬建立殖民地, 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貿易圈的中轉站. 可惜這項計劃受到英格蘭百般阻撓, 除撤走資金外, 並下令禁止對蘇格蘭人提供補給與幫助.

1698年11月, 蘇格蘭的船隊載著1200人抵達目的地, 並成功設立據點, 定名為「加裏多尼亞」, 滿以為可以創造一翻輝煌事業, 但想不到的問題接踵而來. 因為西班牙人在當地殖民利益的關係, 不停對蘇格蘭人作出挑釁及破壞, 時有戰鬥發生; 又因熱帶雨林地區疾病肆虐, 人口相繼死亡, 所以僅僅維持了八個月, 在孤立無援之下, 唯有放棄計劃撤離據點, 最終返回蘇格蘭的不到三百人. 但是, 在收到有關壞消息之前, 蘇格蘭的第二批殖民船隊已經出發, 並於1699年底抵達據點. 很快的他們同樣陷入困境, 並受到西班牙大軍圍攻. 終於投降撤離. 前後不到兩年, 達瑞恩計劃全盤失敗, 損失超過十五萬鎊和犧牲了二千多人的性命, 讓蘇格蘭的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1705年, 英格蘭通過「外籍人法案」Alien Act, 並提出與蘇格蘭合併的要求, 如不被接納, 將把蘇格蘭視為外籍人對待, 拒絕蘇格蘭的煤炭、亞麻和牲畜進口, 並禁止向蘇格蘭出口軍備, 甚至會動用武力阻止蘇格蘭與歐洲大陸進行貿易.

在當時環境之下, 看來只有接受英格蘭的合併條件才會有轉機. 1707年, 蘇格蘭議會投票決議, 結果以大比數110票贊成, 67票反對通過「聯合法案」Act of Union.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貪汙舞弊的結果. 當代大詩人伯恩斯Robert Burns曾經賦詩諷刺地說: "我們被一班流氓為了英國人的金子出賣了." 雖然如此, 但也不失為挽救當時蘇格蘭經濟危機的一個好抉擇. 英蘇終於達成協議, 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 至此, 持續了八百多年的蘇格蘭王國終告結束.

蘇格蘭雖然失去了主權, 但卻賺取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順利擠身於世界大舞臺, 讓蘇格蘭邁進了一個啟蒙的年代. 這個時候, 蘇格蘭的哲學思想家如雨後春筍, 萌生湧現, 在各個學術領域上百家爭鳴, 各張異彩. 著名的思想家包括哈奇森Hutcheson, 休姆Hume和亞當史密夫Smith; 科學家如詹姆斯瓦特Watt, 貝爾Bell和貝特Baird, 還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 前赴後繼, 成就卓越. 蘇格蘭人不僅成為了大不列顛王國的中流砥柱, 而且迅速發展而為全歐洲文明的一股強大的推動力, 法國當代大文豪伏爾泰曾經說道: "我們應以蘇格蘭為追求所有文明思想的榜樣." 讓全世界對這個小小的國度刮目相看.

十八世紀下半葉, 工業革命誕生, 蘇格蘭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邁進入了一個現代化的工業社會. 隨著蒸氣機的改良, 工業發展如虎添翼, 蘇格蘭經濟突飛猛進.

踏進十九世紀, 蘇格蘭經濟持續增長, 更成為了世界重要的造船中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醞釀期間, 戰船的需求量達到沸點. 那時候, 格拉斯哥的克萊德河兩岸燈火通明, 晚如白晝; 鐵鎚聲如擊樂般此起彼落, 工人們互相呼應, 吊重機終日運作不息. 1913年全年造船量高達三百七十艘, 差不多每天都能聽到新船下水的長號. 歷來 在克萊德河建造的船隻總量超過二萬五千艘之多, 其中包括著名的皇家瑪麗王後號和依莉沙白王後號. 除造船業外, 格拉斯哥亦是火車機頭的製造中心, 年產高達六百臺, 遠銷世界各地. 格拉斯哥躍身而為世界級的大城市, 在英國僅次倫敦之後. 可惜好景不常, 第二次大戰後, 格拉斯哥的對外貿易開始走下坡, 造船業勉強維持營運, 面對外國新崛起的市場競爭力, 重工業備受沖擊, 經濟一落千丈, 很多船塢紛紛合併轉營或面臨倒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過, 愛爾蘭發動獨立戰爭, 脫離大英帝國, 建立了愛爾蘭自由邦, 也喚起了蘇格蘭人對本國獨立的宿願. 1934年蘇格蘭民族主義黨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漸露頭角, 由於經濟肅蕭條, 民眾尋求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 1970年代, 因為北海石油的發現, 經濟騰飛, 多少增加了蘇格蘭人的氣焰. 1979年, 英國工黨政府動議全民投票表決蘇格蘭議會的成立, 只要有一半投票者贊成便可通過, 但這個動議卻被後來戴卓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政府擱置. 1988年, 英政府首先在蘇格蘭推行人頭稅制度, 被認為是一個歧視蘇格蘭人的政策, 激起群眾抗議, 最終導致戴卓爾首相下臺. 1997年九月, 工黨重執政權, 首相貝利亞決定就蘇格蘭地區議會的提議舉行全民公投, 結果獲得接近75%贊成議案, 終於, 消失了接近三百年的蘇格蘭議會再度恢復.

2011年蘇格蘭民族主義黨在議會中得到大比數的勝利, 於是抓緊時機, 全力推動蘇格蘭獨立. 在無窮壓力之下, 英國首相卡美倫不得不答應舉行全民公投, 讓蘇格蘭人民自己作出決定. 一直以來, 支持者與反對者唇槍舌劍, 爭取民意; 英國政客更不斷發放消息, 盡數獨立之弊, 其中不乏威逼利誘的言詞, 看來英格蘭比蘇格蘭更需要對方. 對不少的蘇格蘭人來說, 民族自尊與主權不容忽視; 蘇格蘭民族主義黨似乎胸有成竹, 堅決走上獨立之路, 渴求在民生上有更好的改善; 在經濟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公投在即, 孰是孰非, 歷史自有定論.